第一節 DVD的光碟結構
光存貯的原理就是用鐳射在介質上燒出有規律的小坑,形成光碟軌道,類似“蚊香圈”結構。如果將光碟比作農田的話,阡陌交錯,行列縱橫,那麽一個蘿蔔一個坑,蘿蔔代表1,在同一列中,沒有蘿蔔的地方代表0,一列蘿蔔叫溝(Groove),列與列之間的田埂叫岸(Land)。DVD所使用的鐳射波長比CD要短,前者是635/650nm,後者是780nm。波長縮短,在光碟上形成的光斑也就隨之縮小,密度增加,每張DVD的容量從CD盤的680M提高到了4.7G。
DVD成品光碟的外型與CD一樣,直徑都是12cm(5.25英寸),厚度都是1.2mm,這是爲了使人們更習慣於它的大小,並使得模具生産廠家不至於更換全部的生產線,當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使DVD機同時能相容原來的CD碟片。而實際上,DVD的工藝已經比CD要精細很多了,每片DVD的資料盤只有0.6mm的厚度。爲了達到標準的1.2mm厚度,DVD盤都是“兩片東西粘在一起”形成的。如果你細心地看一看DVD的側面,就會清楚地看到這一點,再拿張CD來對比,就明白了它們的不同。廉價廠家的DVD盤,在側面還會看到有膠痕。
第二節 DVD的種類
順著上面的話題,很容易就聊到那個常被新手問到的問題,什麽是DVD5和DVD9?它們有什麽區別?
前文提到,每片DVD盤基只有0.6mm厚,基本存貯容量爲4.7G,通過不同的組合,便産生出了不同的DVD規格。
- DVD5:如果在0.6mm的DVD盤背上再加一層0.6mm的透明保護層,那麽這種單面單層的DVD便是DVD5,簡稱D5,它具有標準的DVD容量4.7G,一般爲銀白色盤面。D5的碟片容易保存,如果將資料內容層比作躺在床上的人,那麽他不但蓋著一床“被子”,同時還鋪了一床“褥子”。
- DVD10:如果將兩張DVD盤基“背靠背”地粘在一起,便成了雙面單層的DVD10,它的容量是4.7G的兩倍,有9.4G之多。但是想用另外一面,必須退出盤倉來翻面。而且因爲兩面都有內容,所以無法印刷詳細和印美的圖案,只能在內圈小縫上寫一點小小的字迹。這些缺陷導致了它無法被廣泛應用。雖然“被窩”裏出現了兩個人,但因爲“背靠背”的關係,保存度還算適中。
- DVD9:如果將兩張DVD盤基“面靠背”地粘在一起,便形成了單面雙層的DVD9,簡稱D9。第一層很容易讀到,資料寫在透明的盤基上,和D5一樣,但第二層就需要鐳射頭重新聚焦,透過第一層的片基,利用特殊的反射層,去“看到”下面一層的內容。這樣的好處是讀第二層不必翻面,壞處是因爲由反射層來間接讀取,有些地方只得損失掉,不可能完全讀取第二層,所以利用率下降,使得DVD9的容量無法達到4.7G的兩倍9.4G,而最多只能有8.5G。因爲需要重新聚焦,所以“並不是所有的DVD機都能讀取D9光碟”,一些老式機器沒有這個功能。其實D9與D5的標準幾乎在同時(1996年左右)被制定,但八大影業一直用D5發佈電影,直到1999年後才開始廣泛採用D9。因爲它的特殊反射層結構,所以大部分工藝做出的的D9光碟,盤面看上去泛出金黃色。要注意,D9的“被窩”中,最下面的那位直接背對著“床板”而沒有鋪“褥子”,所以需要像保護正面一樣,細心保護背面(即印有圖案的那面)。
- DVD18:這是一個奇怪的標準,雖然被稱爲雙面雙層,而且容量恰好是DVD9的兩倍即17G,需要翻面,似乎它與D9的關係就好象D10與D5一樣,是兩張D9背靠背粘貼而成。個人猜想,實際情況並非如此,否則D18的厚度應該有2.4mm了。D18應該只是利用了D9的原理,但兩片粘貼的盤絕不是簡單的D9,它由特殊的工藝製成,可以說是只有0.6mm的超薄D9。所以許多DVD加工廠商聲稱能能做D5、D10、D9、但鮮少有提及D18者。而且因爲與D10一樣的原因,它也始終沒有被八大影業廣泛採用爲電影載體,只能說是DVD技術的一種延伸。
小結一下,我們至少需要知道三點推論——
- 第一點:DVD是由兩片東東黏在一起形成的,不同的組合出現不同的標準。D9的容量比D5的兩倍要少將近1G,所以理論上來說,雙張D5會比單張D9放更多的東西。但D9的價格比D5高出一倍以上不止。
- 第二點:D9的特殊反射層結構以及鐳射頭重新聚焦的原理,使得它不用翻面就可以讀到另一層,爲未來大容量光貯産品提供了思路。D9只有兩層,現在實驗室技術已經推出了數十層反射,容量上百G的光碟實驗品。
- 第三點:由於D9的特殊結構,它需要小心的保護,因爲它的背面很脆弱。如果有廠商給你的D9盤面是銀色而不是金黃色的話,你要小心了,有可能是用D5冒充的。
第三節 容量是個啥東東
D5盤標稱爲4.7G,但是電腦界與家電界對1K的定義不同。家電界的1K=1000,電腦界1K=2的10次方=1024,1M=1024K,1G=1024M,所以DVD在電腦上的標稱容量是4.38G。把它還原一下,4.38×1024×1024×1024=4702989189.12,也就是4.7G。D9的8.5G也是如此,相當於電腦上的7.9G,7.9×1024×1024×1024=8482560409.6,約等於家電界的8.5G。
還有一個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這裏也順便提一下,後面會遇到,就是每秒的資料流程量BPS,電腦界資料一般都以bytes(位元組)爲單位,1byte=8bits(二進位位元),但在說到bps時(bits per second)卻用了bits爲單位,除以8才是平時說慣的了位元組單位。比如56k的MODEM,是指56kbps,每秒的峰值流量只有56/8=7,也就是說它在下載時最大速度不會超過7kbytes/s。
第四節 說到最重要的了——DVD VIDEO的內容
DVD VIDEO的光碟標準,包含了許多功能,除了版權保護措施外,它支援最多達32個字幕通道(channel),8個聲音通道和15個角度通道。當然這些只是通道而已,並不是說一張DVD就需要有32種字幕,它們就好象高速路的車道,一輛都沒有或者只有一輛,甚或32條車道同時都跑著夏利也是可以的,並不是非要跑上不同的車。所以有些DVD盤,你在切換語言時,會發現它裏面有不同種語言字幕,比如兩個中文字幕和一個英文字幕,算起來也是三種字幕了,佔用了三條車道,但只是兩輛夏利和一輛寶馬而已。角度畫面也是如此,大部分電影都不提供角度變化,因爲不同的角度實際上被看作是不同的視頻而已,只是恰巧它們與某組畫面內容有關聯。聲道大同小異,下面會談到兩種不同的標準AC3和DTS。我們現在需要關心的是,這麽多東西都要放在D5或者D9這樣有限的空間當中,如何放得下?
是啊,肯定放不下。如果這些花哨的功能太多,必然會使製作者減少真正的畫面內容空間。電影畫面的空間又是怎樣安排的呢?看下一節——
第五節 DVD的目錄結構
一張DVD VIDEO的光碟包含著Audio_TS和Video_TS兩個目錄,Audio_TS是留給DVD Audio的,在電影盤上它一般都是空的,不在我們討論之列。
在Audio_TS目錄中,會有一堆文件,它們的副檔名有三種,BUP、IFO和VOB,IFO是一些段落(chapter)標記等,BUP有部分IFO的備份,它們佔用極小空間,可忽略不計,真正的影音內容放在VOB文件中。
VOB文件分爲以下三種:
- 第一部分:VIDEO_TS.VOB
- 第二部分:VTS_01_0.VOB, VTS_01_1.VOB,一直到VTS_01_N.VOB
- 第三部分:VTS_02_1.VOB一直到VTS_N_1.VOB
第一部分一般是版權聲明。
第二部分的第一個以0結束的文件是DVD的功能表片頭(menu)動畫,從VTS_01_1.VOB這個文件開始才是真正的電影內容,這個文件被稱爲文件1。因爲技術上的歷史原因,DVD製作時的最大文件只支援到1G,所以一部電影內容會被分成若干個0.99G的文件,依次從文件1開始命名,一直到VTS_01_N.VOB的文件N結束。
第三部分放的是拍攝花絮或者 special features,有的還會放些電影預告(previews)。這些長度都有限,不會超過1G而需要用到第二個文件。
由此可見,第二部分從文件1開始的內容越多,則電影正文相關的內容就越多。受光碟空間的限制,即便任何亂七八糟的東東都不放,只放電影正片,一張D5最多也只會有五個這樣的VOB文件,而D9最多會有八個。在後面介紹DVD盤收藏時還會詳細講解這一部分,以便深入瞭解DVD的畫質與壓縮的關係,以及D5與D9的比較。目前先做些準備工作,瞭解一下DVD的畫面壓縮標準MPEG2罷。
第六節 DVD的拿手好戲 —資料壓縮
DVD Video因爲源於八大影業的推動,所以其表現出來的性能都在爲電影服務。它採用了MPEG2標準(ISO/IEC13818)來壓縮畫面,這個標準有如下兩個顯著的參數:
畫面解析度爲720×480,碼率達到1M至10Mbps。
MPEG2比VCD的MPEG1的320×240解析度提高了四倍多,資料量當然也增大了很多,加之音效質量也有所提高,達到了24bit/96kHz的標準,並支援外挂的字幕和聲道,以及多角度欣賞等數碼控制功能,因此在單位時間內播出的資料流程量大增。原來的VCD資料流程量只有150Kbytes/s,大約是1.15Mbps,現在的DVD則最高峰值達到了10Mbps。
之所以說峰值,並給出1至10mbps的範圍,是因爲MPEG2是動態壓縮的,它可以依據不同的畫面變化採用不同的壓縮率。它的壓縮總原則是,儘量用小壓縮率來保證平穩的或者安靜的畫面質量,在動態畫面或者畫面變化劇烈時採用大的壓縮率。這樣會使運動畫面的質量下降,但在每秒30幀的動態畫面下,人眼是有一定的錯覺的,顧不及太多的細節損失。
一部電影下來,畫面變化是很頻繁的,剛才還花前月下,這會兒可能已拳腳相加,所以壓縮率也一直在變化。爲了跟蹤這種變化,引入了碼率(Bit Rate)的概念,即每秒播放出來的二進位數字,是以bps(bits per second)爲單位的。電影的播放時間是固定的,所以每秒通過的資料流程越大,也就是這一時間段碼率越大,間接說明其對原始影片的壓縮率越小,從而達到更接近原始清晰度的效果。
早期的MPEG曾用過固定碼率演算法(CBR),後來在MPEG2中採用了動態碼率(VBR),所以MPEG2實際壓縮率比MPEG1還要高,因爲畫面大了數倍所以顯得更加清晰些。SONY還曾推出過超大碼率(Super Bit),被稱爲超比特壓縮,因介質容量問題,沒能廣泛採用。
現在在數位影像界流行的M-JPEG,可以看作是將無數的JPEG畫面每秒30個畫面地播放而形成的連貫視頻,用這個思路也有助於我們瞭解MPEG2的動態壓縮過程。
我們知道JPEG是靜態圖像壓縮標準,如果用PHTOSHOP存貯一張JPEG圖片,當壓縮率設得很大時,失真率隨之增大,畫面會模糊不清,但文件佔用空間會很小,選到最小壓縮率也就是最好畫質時,畫面幾乎沒有失真,但二者存出的文件體積有可能相差10倍以上。我們可以想象一部90分鐘長的電影(每秒30幅圖像),是由90×60×30=24300幅圖像組成的。如果有劇烈的運動,那麽相鄰畫面便會産生明顯的變化,這時我們可以採用較大的壓縮率,使這一段視頻所占空間變小,對於相對靜止些的畫面,我們採用最小壓縮、最好畫質,這樣便成功騙過了我們的眼睛,到靜止畫面時捕捉到的細節,會告訴大腦畫面剛才也是這麽清晰。這就是爲什麽MPEG2的碼率可以從1M到10M之間變化。這實在是一種既不損失播放質量,又能適當減小體積的好方法,但它只適用於動態畫面。如果靜態畫面的碼率不夠大,失真就會嚴重,因此從側面瞭解一部電影的清晰度,平均碼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。
除了動態畫面影響壓縮率外,畫面構圖的複雜程度比如色彩數目與物體大小等同樣影響壓縮結果,藍天綠草的畫面會比舞會場面要節省空間得多,這與JPEG是一致的。如果物體衆多,顔色複雜,爲了保持效果,MPEG2會自動減小壓縮率,所以色彩簡單的動畫片的體積一定比普通電影要小,或者說同樣在體積不足時動畫片會更清楚。因此畫面的複雜程度也是一個參考因素。
小結一下,決定一部DVD電影是否清晰的關鍵,一是被壓縮前片源的清晰程度,二是MPEG2在壓縮時採用了多大的平均碼率,雖然MPEG2在壓縮時都是自動進行,但壓縮前可以人爲進行一些壓縮碼率的宏觀設定。當然,我們希望最大的碼率10Mbps能貫穿始終,那樣畫質會是最清晰無比的。一張D5可以放五十分鐘左右這樣純淨的畫面,但它是不包括聲音資料的,更不用說片頭和花絮了,所以D5的碼率一般在5M左右就算不錯了。
第七節 速度裏面有玄機 — 播放速度
因爲MPEG2的資料流程量大,所以播放速度比MPEG1要求高。因此在制定標準流量速度時,VCD的標準1×(1速)只有150kb/s,而DVD的1×達到了1380KB/s,是VCD的9.2倍。所以,這裏順便就澄清了一個概念,52×的CD-ROM並不比16×的DVD-ROM速度快。16×的DVD-ROM相當於147.2×的CD-ROM,比52×的CD-ROM要快出1.4倍,但因爲DVD-ROM的容量是CD-ROM的近七倍,所以理論上讀完一張4.38G的DVD所需時間只有650M的CD-ROM的2.4倍。但受限於作業系統的池滯等原因,這個數位在讀盤時並不準確,真正能體現精確速度的是刻錄光碟。一張700M的CD-ROM刻錄時最高速40×約爲五分鐘,用4×的DVD刻錄機只需4分鐘。
第八節 聲音不是小事情 — AC3與DTS
說起DVD電影的聲音標準,一般都會提到這兩個名詞:AC3和DTS。老式DVD不提供AC3與DTS的解碼,這個任務由特殊的功放來完成,因此老DVD機放現在的片子可能會沒有聲音。現在電器商店銷售的DVD機上,都會寫著“雙解碼”字樣,指的就是AC3和DTS兩種聲音編碼的解碼。
AC3是DOLBY實驗室推出的傳統音響標準,它是專爲電影院而設計的。過去的電影伴音都錄在膠片的齒孔之間,AC3也不例外。但那一點地方實在不夠用,所以AC3採取了壓縮的演算法。後來先鋒與DOLBY合作,改進了AC3的標準,使其能支援到5.1聲道。AC3的資料流程量(也就是音頻碼率)標準的是384kbps,它還相容兩聲道的身歷聲和單聲道等,AC3兩聲道碼率只有128kbps,這其實就是MP3的聲音資料碼率。最高細節的AC3標準,碼率在448kbps,因其壓縮合理,體積不大,所以被DVD廣泛採用作爲電影音頻的存貯標準。
DTS(Digital Theater Systems)是環球電影公司與DTS公司聯合推出的,它巧妙地回避了用膠片存聲音的問題,改用CD光碟來單獨存放,在播放電影畫面時同步播放聲音,也支援5.1聲道。當然聲音資料也要有一定的壓縮,但畢竟慷慨得多,其碼率分爲全碼率1509kbps 和半碼率754kbps兩種,就算是754K的半碼率,也比AC3的最高標準高出近一倍。這樣使得聲音的失真率更小,更清晰。如果是全碼率的DTS資料,我們簡單算一下,以90分鐘標準電影爲例,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資料空間,爲避免過多佔用圖像的空間,所以DTS在D5中採用率不高,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電影使用。
人們對聲音的敏感度相對圖像來說比較差,從醫學上來說,聽覺系統沒有視覺系統那麽複雜,人的大腦有三分之二的功能是用來識別圖像的。如果沒有合適的設備和直接的對比,那麽製作精良的AC3與DTS聽起來其實差異不大。
錄製在DVD影片中的Dolby Digital音效,存在許多可能。它可以是最簡化的單聲道,也可以是衆所周知的5.1聲道,當然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Dolby Digital Stereo、Dolby Digital 4.0、Dolby Digital 5.0……等方式。
在此必須補充一提的,是DVD中的聲音儲存方式,除了Dolby Digital外,也可以是DTS數碼環繞音效、歐洲的MPEG 2、SONY發展的SDDS,或以高音質身歷聲爲訴求的PCM數碼格式等,但目前DVD主要還是利用Dolby Digital來記錄聲音,營造豐富的環繞效果。 下面就是幾種可能在DVD上出現的Dolby Digital格式,讓我們一一解說:
一、Dolby Digital Mono
杜比數碼單聲道音效。
只有單聲道的效果,並不足以構成身歷聲,多半出現在較爲古老的影片中。在影片製作時,會將單聲道的聲音儲存爲AC-3格式,因此當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,只有中間聲道發聲。這樣的音質表現,無疑是比較單調乏味的,因爲連基本的立體感都十分欠缺,更遑論環繞效果。
二、Dolby Digital Stereo
杜比數碼雙聲道音效。
將雙聲道的立體訊號儲存爲AC-3格式,因此當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,可以從主聲道的左右聲道喇叭發聲。這其實與我們常見的兩聲道系統(一般音響都是如此)有相當程度的趨近,可以建構立體的音場感,只不過Dolby Digital的聲音是經過壓縮處理的,多少對音質有些影響,而CD唱片則未經過壓縮,擁有高音質的潛力。
三、Dolby Digital Surround
杜比數碼環繞音效
利用矩陣編碼的技術,將主聲道、中央聲道與後方的環繞聲道擠壓到兩個聲道中,並以AC-3格式儲存。當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,可以聆聽到完整的五聲道,不過環繞聲道爲單聲音效,而非身歷聲。
四、Dolby Digital 4.0
杜比數碼環繞音效4.0。
把獨立的四個聲道,包括主聲道、中央聲道與環繞聲道編碼成AC-3格式儲存至DVD影片中,因此透過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,可以聽到完整的五聲道。此時環繞聲道爲獨立的單聲道錄音。 乍看之下,Dolby Digital Surround與Dolby Digital 4.0似乎是一樣的,其實不然。嚴格說來,Dolby Digital Surround是利用兩個聲道來儲存資料,中間聲道與環繞聲道都是從這兩個聲道推演、計算出來的;不過Dolby Digital 4.0卻是扎扎實實的使用四個聲道來儲存主聲道、中央聲道與環繞聲道,還是有些不同。
五、Dolby Digital 5.0
杜比數碼環繞音效5.0。
把獨立的五個聲道,包括主聲道、中央聲道與後聲道編碼成AC-3格式儲存到DVD影片中,當透過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,可以還原完整的五聲道。此時後方的環繞聲道開始走獨立雙聲道路線,提供更精確的定位感與音場包圍感。
六、Dolby Digital 5.1
杜比數碼環繞音效5.1。
除了主聲道、中央聲道與後聲道外,另外加上一個超低音聲道,然後將這個六個聲道編碼成AC-3格式儲存。因此以杜比數碼系統解碼播放時,可以聆聽到五個聲道再加上一個超低音聲道。 由於這個低音聲道只涵蓋低頻範圍,並不是完整的頻率範圍,所以以0.1視之。提醒讀者一點,並不是所有的DVD影片都提供低音聲道音效,因此,如果您的主聲道喇叭的低頻夠沈,其實也可以發揮延伸低頻的效果,不見得非要加上這個超低音不可。
雖然Dolby Digital有多種可能性,也包含多寡不同的輸出聲道,但一般而言,我們都簡單的以Dolby Digital來表示Dolby Digital 5.1,也就是5.1聲道的Dolby Digital或AC-3。至於兩聲道的Dolby Digital 2.0,多半會以2 Channel Dolby Digital來稱呼。
七、PCM
高音質數碼音效。
相較於前述幾種利用AC-3編碼技術來壓縮資料量的作法,DVD也可以利用PCM格式儲存未經壓縮的雙聲道訊號,由於沒有經過任何壓縮損失的處理程式,因此可以獲得最佳的音質表現。 其實這種PCM錄音格式跟CD唱片是一樣的,但由於DVD具有龐大的空間與速度優勢,可以大膽使用更高的取樣率與解析度,因此可以提供遠高於傳統CD的表現。
八、DTS
數碼環繞音效。
同樣屬於5.1聲道的環繞效果,DTS採用與AC-3不同的壓縮技術將環繞音效儲存至DVD。播放時必須採用具有dts解碼能力的系統,才能將隱藏在DVD中的5.1聲道釋放出來。
同樣是5.1聲道,DTS跟Dolby Digital 5.1有何差異?最大的差別,在於兩者使用不同的‘演算法’,也就是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壓縮5.1個聲道的聲音。Dolby Digital 5.1可以將相同的資料壓得更少,佔用最小的空間。反過來講,由於DTS不刻意追求最強悍的壓縮能力,因此也有機會保存更多的資訊,如果處理得當,確實可以提供很優越的表現。